描述

电解铜箔行业现状,不断向小型化、轻量化、更多功能的方向发展(引自华经情报网)

浏览: 作者: 来源: 时间:2024-01-04 分类:行业动态
为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“十大工程”工作部署,进一步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“铁锤”1号行动,切实落实建设工程主体责任,有效提升我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。

一、电解铜箔行业发展概况

根据加工方法的差异,铜箔可以分为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。电解铜箔是指将铜原料制成硫酸铜溶液,再利用电解设备使溶液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沉积成铜箔;压延铜箔是通过物理手段将铜原料反复辊压加工而成。

电解铜箔和压延铜箔对比情况

t01d3c185f2cffd7f62
×

资料来源:SMM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电解铜箔是现代电子行业不可替代的基础材料,被称为电子产品信号与电力传输、沟通的“神经网络”。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,电解铜箔可以分为应用于印制电路板的电子电路铜箔,以及应用于锂电池的锂电铜箔;根据铜箔厚度不同,按照通行标准可以分为极薄铜箔(≤6μm)、超薄铜箔(6-12μm)、薄铜箔(12-18μm)、常规铜箔(18-70μm)和厚铜箔(>70μm);根据表面状况不同可以分为双面光铜箔、双面毛铜箔、双面处理铜箔、单面毛铜箔和低轮廓铜箔(RTF铜箔、VLP铜箔、HVLP铜箔)等。

电解铜箔行业分类

资料来源:公开资料整理

二、电解铜箔行业发展现状

1、电解铜箔

在电子工业中,电解铜箔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,是电子工业发展的基础。近年来,我国电解铜箔产能迅速增长,从2017年的37.65万吨增至2021年的72.12万吨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.64%,预计2022年将超过100万吨,达到110.32万吨。

2017-2022年中国电解铜箔产能及增长趋势

资料来源: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2、锂电铜箔

从锂电铜箔的产能来看,我国锂电铜箔产能自2017年以来稳步提升,2021年中国锂电铜箔产能为31.6万吨,同比增长38%,预计2022年将达到近60万吨。

2017-2022年中国锂电铜箔产能及增长趋势

资料来源: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3、电子电路铜箔

相较于锂电铜箔,电子电路铜箔发展较为平缓。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,2021年中国电子电路铜箔产能达到40.52万吨,同比增长7.71%,预计2022年有望超过50万吨。

2017-2022年中国电子电路铜箔产能及增长趋势

t016acd05284b14f48f

资料来源: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2016至2021年,我国电子电路铜箔从23.3万吨增长至35.2万吨,期间年复合增速为8.6%。

2016-2021年中国电子电路铜箔产量及增长趋势

资料来源:CCFA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相关报告: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2022-2027年中国电解铜箔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规划报告》

三、电解铜箔行业发展政策

电解铜箔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,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,其发展受到国家主管部门******的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。

2011-2021年中国电解铜箔行业主要政策

t01b8149753e690a418

资料来源:公开资料整理

四、电解铜箔行业竞争格局

2021年,国内有12家电解铜箔企业的新厂(新生产线)实现投产,比2020年增加了7家。共实现新增年产能约11.6万吨,是2020年新增产能规模的3倍之多。

2021年中国新建电解铜箔项目实现投产的统计数据

t01f7d4d8a9e626692c
×

资料来源: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,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

五、电解铜箔行业展望

进入21世纪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电子产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,不断向小型化、轻量化、更多功能的方向发展,电解铜箔一直追随着PCB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,尤其是近年来,高密度互连技术(HDI)等高端PCB技术的快速发展,使得铜箔的质量和性能)伸长率、抗拉强度、表面粗糙度)均得到很好的改善及提高。如:高温和高延展性铜箔(THE),退火电解铜箔(ANN),低轮廓铜箔(VLP)等新型电解铜箔不断创新,与此同时,铜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,许多科学家和电子工业公司都在不断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,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PCB的用量越来越大,质量越来越高,从而促进CCL电解铜箔的迅速发展,目前,美国科学家研究的EPI系列是目前最好的非染料产品之一,在高品质产品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。

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,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,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、商业计划书、可行性研究、市场调研、专题报告、定制报告等。涵盖文化体育、物流旅游、健康养老、生物医药、能源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汽车电子、农林牧渔等领域,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、智慧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消费、新金融、人工智能、“互联网+”等新兴领域。